分类列表
湛江徐闻海上风电场300兆瓦增容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湛江徐闻东二、东三海上风电项目相继宣布开工;巴斯夫与明阳共同开发的首个中德合作海上风电项目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底实现并网发电……
开年以来,徐闻风电产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一个个风电产业大项目落地开工,数以千计的风机不断落桩下海,释放出向海图强的信心和活力。截至目前,徐闻县风电项目总装机量达244.2万千瓦,新能源总装机量保持湛江市第一。站在风口之上,世世代代经略海洋的徐闻如何迎风而上、乘风破浪?
一方面,从自然条件上看,徐闻掌握优越的风能资源。徐闻地处雷州半岛最南部,三面环海,既有来自南海的东风,又有琼州海峡特殊地形凝成的强大气流掠过上空,使东、南、西三面海岸上空常年都吹三级风以上,形成理想的风电开发资源。年平均风速达8-9米/秒,属一类风资源区。2002年,联合国及国内风电专家深入徐闻各地考察选择测风点,经过两年多的测风根据结果得出,徐闻风力发电潜力大。
另一方面,从战略高度上看,徐闻将海上风电作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早在2024年初,徐闻就已经将“海洋强县”一词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将海洋作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战略要地,加快建设海洋强县。同年,徐闻提出通过“四个一”举措推动产业发展。其中一个“一”便是建好一台“风机”,即风电产业集群蓬勃发展,装机量和发电量均位居全省前列。今年,徐闻将更加注重“全产业链”“深远海”“高端装备制造”以及“海上风电+”多元融合发展之路的探索。
作为广东拓展风电版图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徐闻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不断挖掘海洋新增长点。国家电投是徐闻风电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徐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以点带面推动风电产业发展。
在国家电投广东湛江徐闻海上风电场300兆瓦增容项目所在地——徐闻东部海域的徐闻风电场上,25台单机容量12兆瓦的风电机组迎风而动。去年,该项目获评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投资明星项目”,并于12月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也是广东省2024年度首个全容量并网的海上风电项目。
该项目的建成使得国家电投广东公司在粤西新能源装机总量达111.67万千瓦,标志着粤西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全面建成。“目前国家电投在粤西地区布局了海上风电装机90万千瓦,陆上风电装机21.67万千瓦,百万级别的装机总量意味着大量的清洁能源被引入电网,有效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国家电投集团徐闻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震峰说。
“在琼州海峡周边布局风电设备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陈震峰介绍,相比揭阳和阳江,徐闻海域海上风电建设特点非常突出,首先强台风登陆或者影响频率更高;其次,靠近琼州海峡东口,受狭管效应影响海域的水动力更强,是全省海上风电局部冲刷最严重的海域;此外,徐闻也是雷暴日最多的海域之一。
为此,过去一年,国家电投从设计到实施,聚焦设计、工程中的重难堵点开展技术攻关和工艺优化,相继在防台风设计、防冲刷设计、单桩基础优化设计、防腐蚀设计等方面下足功夫,风电场建设克服了超强台风“摩羯”正面侵袭、雷暴日多发、窗口期短等困难,稳稳扎根在了徐闻海域。
陈震峰介绍,该项目全容量并网后,每年可为电网提供9.52亿千瓦时清洁电能,平均每天约261万千瓦时,约118.23万元的收益。300MW增容项目作为湛江徐闻海上风电场600MW项目的补充项目将在技术方面实现迭代升级,延续海上风电无人化巡检运维新模式,实现大数据与AI深度融合,提升风场效能。“国家电投未来将推动风电技术向高效、智能方向发展,智能化运维和大数据应用将快速提升风场效能,实现风资源最大化利用。为绿色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陈震峰说,随着海上风电技术的成熟和规模化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激励更多的投资流向可再生能源领域,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湛江市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2025年,海南自贸港封关进入倒计时,机遇面前,徐闻积极推进琼州海峡高质量发展一体化示范区(徐闻片区)建设,谋划布局临港产业、装备运维、新能源等板块。放眼未来,琼州海峡南北两岸不日将成为海洋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集聚的热土,其中高耗能产业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激增。
大项目引领大发展。站在风口之上,徐闻抢抓机遇,一张张设计图正逐步变成实景画、一个个大项目开工建设、一桩桩风机机组不断被送往琼州海峡附近海域,碧波之上,一片火热。
去年12月,中核集团首个海上风电项目——湛江徐闻东二海上风电项目、明阳巴斯夫徐闻东三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相继宣告开工。同月,海南省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华能临高CZ1海上风电项目并网发电,另有5个海上风电项目列入海南省2025年重大项目清单,多个海上风电项目在琼州海峡周边落地,与徐闻形成“南北呼应”之势,琼州海峡“绿色能源长廊”有了雏形。
近期,记者从中核集团获悉,湛江徐闻东二海上风电项目正有序推进,该项目总装机30万千瓦,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可提供绿色电能10.34亿千瓦时,节省标煤29.9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9.77万吨。项目计划在今年4月全面开工,在年底完成首次并网,在2026年实现全容量并网。
“该项目补齐了中核集团新能源业态版图,在探索绿色能源发展的新路径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核汇能广东公司党委书记、东二海上风电项目负责人崔识鹏介绍,为了应对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项目建设将与中国海洋大学、清华大学,广东省阳江实验室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海上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研究,以新质生产力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实现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在徐闻东二海上风电项目中,中核集团将对无人机全自动的巡检、水下潜航器全自动巡检、基于AI的海上风电全流程管理以及海底冲刷的防护装置等先进技术和课题积极开展探索。
“我们未来计划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省内自主化海上风机开展试验,不断提高本土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推动未来本土化大型抗台风风电机组实验,培育和发展的策略性新兴产业。”崔识鹏说。
另一边,由巴斯夫与明阳共同开发的首个中德合作海上风电项目——明阳巴斯夫徐闻东三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同样开工建设。该风电场总装机容量500MW,2025年底实现并网发电。该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提供绿色电能10.34亿千瓦时,节省标煤29.9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9.77万吨,预计年均纳税3000万元。
当前,湛江徐闻东一、东二、东三三大海上风电项目总投资合计140亿元,总装机容量110万千瓦,预计每年可提供绿电37亿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78万吨。
当前,徐闻充分发挥海洋大县的风光资源优势,谋求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巩固扩大徐闻在湛江乃至全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显著优势。计划在2025年,全县新能源总装机容量争取达到600万千瓦。
徐闻县发展和改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徐闻县在风电产业上更看重“全产业链”“深远海”“高端装备制造”以及“海上风电+”多元融合发展之路的探索。
在完善全产业链方面,重点发展“补链”产业。针对当前我国海上风电产业海上风电施工船舶以及运维船舶紧缺的现状,布局运维、施工船舶制造等风电“补链”产业,同时,将大力支持运维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为徐闻海上风电项目投运提供科学分析及数据监测,在台风灾害高发区域和时期保障项目安全高效生产。
推进深远海资源开发。徐闻将全力推进海上风电开发建设,加速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进程,确保近岸在建及核准项目按期建设完成,加快推进近岸深水区、远海海上风电资源勘探及开发工作,推动项目集中连片开发利用。力争至“十四五”末,海上风电装机达到270万千瓦左右,其中新增装机规模为150万千瓦左右。利用深远海的先天区域资源优势,引进高新尖企业共同开发打造深远海风电场、超远距离输电等工程技术。
支持发展高端制造产业。徐闻地理位置特殊,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巨大,背靠北部湾海域经济带,对接海南,面向东盟,依托资源优势、发挥区位优势,围绕“以资源带动产业发展、集中集约规模化开发”的思路,探索一条“海上风电+”多元融合发展之路,打造形成以海上风电风机、叶片等装备制造为核心,带动海上风电施工、运营维护,以及海洋牧场、氢能、储能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在动工建设的徐闻东二海上风电项目将计划建设现代海洋牧场,打造“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示范项目,“在推动深远海养殖产业的转型升级方面,海洋牧场是非常具有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也是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崔识鹏说,项目将在“总体融合 功能分离”的原则下,在项目区域内配套建设一座智能网箱,并配备自动投喂、水下监测、网箱清洗等全自动装备设备,同时在牧场中配备污水处理系统、海水淡化系统,搭建智慧渔业养殖平台,搭建海洋牧场全产业链的应用示范。
通过该项目的打造,不仅能促进广东省内风渔融合的规模化、集成化的开发,深水网箱还能在改善海洋环境质量的同时起到风电桩基础防冲刷保护,实现“1+1>2”的效果。
截至目前,徐闻县风电项目总装机量达244.2万千瓦,新能源总装机量居湛江市第一
广东湛江徐闻海上风电场300兆瓦增容项目总投资超30亿元,装机容量30万千瓦
建设25台单机容量12兆瓦的风电机组,全容量并网后,每年可为电网提供9.52亿千瓦时清洁电能
建成投产后,每年提供清洁能源超13亿度,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273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1万吨
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可提供绿色电能10.34亿千瓦时,节省标煤29.9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9.77万吨
湛江徐闻东三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总装机容量50万千瓦,拟建设单机容量为10MW风机50台,总投资约63.76亿元
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提供绿色电能10.34亿千瓦时,节省标煤29.9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9.77万吨,预计年均纳税3000万元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247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达3910万千瓦。随着海上开发项目不断增多,近海海域可开发利用资源日趋紧张,行业间的用海矛盾日益加剧,由此引发的用海问题正逐渐显现。深远海成为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
深远海区域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全球可用的海上风能资源超过710亿千瓦,其中深远海占比就超过70%,深远海或将成为我国海上风电未来发展的“主战场”和“新蓝海”。当前不少企业和项目在深远海应用上开展积极探索,2024年12月11日,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在广东阳江正式投运,为延拓海上风电开发边界贡献智慧和力量。
“目前广东积极开展深远海风电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布局,推动大容量海上风机、漂浮式基础、远距离送出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和示范应用,诸如明阳20MW级海上风机下线,三峡引领号、海装扶摇号、明阳天成号3座漂浮式示范风机投产。”陈震峰介绍,深远海是一个趋势,漂浮式风电设备是风电产业迈向深远海的一个较好的策略,对于常年有秋季台风侵扰的徐闻而言,漂浮式风机抗台风的冗余度相较于固定式风机会更好,可以实现卸力,减少风力对风机的影响。
国家电投广东公司发展部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风电深远海探索已步入技术攻坚与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期,粤海域布局初具规模,多座示范性风场稳步推进,产业链协同效应逐步显现。各环节技术瓶颈逐步突破,海上风电运维体系日臻完善,粤海域风资源利用率明显提升,为未来深远海风电大规模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深远海海上风电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预计5年内完成,仍然是深远海集中建设固定式基础的海上风电;第二阶段将转战更复杂的深远海和漂浮式海上风电开发。”陈震峰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